『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
說到寒山寺,不知朋友們是否也和 樂 還沒來到寒山寺前一樣,
立馬聯想起唐朝詩人張繼所寫的這首「楓橋夜泊」呢?
來到蘇州,來到寒山寺,
來到這個曾經只存在在印象中的地方,我從沒預想會看到「楓橋夜泊」的情景,
可也從沒料想到會在這裡親眼目睹一齣女俠雨傘武打記!
中國這麼大,馬路大,房子大,人高馬大,嗓門大,就連火氣也很大!
誰說女人打架都扯頭髮的?
在寒山寺大門口, 樂 就看見兩個長相秀氣的女生大打出手,也才知道女人打架
原來也跟男人一樣地凶、猛!
兩個小女生就為了一把不小心戳到對方的傘,竟使出了「飛天無影腳」和「大佛手」來!
那一腳、那一個巴掌聲和那一幕眾人看傻了眼的場景,不僅連我都驚呆,從此也刷新了 樂 對寒山寺的聯想!
來到寒山寺,我想遊客大多都會在這堵黃牆前留影吧?
樂 也「入境隨俗」,除了記錄曾到此一遊,也為記下「寒山寺」這三個字的有趣故事。
你發現了嗎,寒山寺的『寺』字的筆跡似乎與寒山二字有很大的差別?
話說1400多年前,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詩僧寒山子曾來此住持而更名;也因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而聞名中外。
千百年來,寒山寺履經興廢,幾度榮衰…
導遊說,當時(明朝)的住持請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為寺題字。
大家都知道,祝枝山一字千金;當時的住持就拿了一千兩黃金給祝枝山,祝枝山就在照牆上題了個『寒』字,住持只得繼續努力募款。
過了一段時間,住持又募得了一千兩黃金,並請託祝枝山將未完的『山』、『寺』二字給題上,祝枝山收了千兩金,卻還是堅持『一字千金』的原則,只題了山字。
直到清代,書法家陶濬宣的出現。他自告奮勇跟當時的住持說,我分文不要,只要留名。
住持允了他,於是照牆上不見祝枝山只見東湖陶濬宣。從此「要錢一字千金,要名千古流傳」的故事也代代相傳。
進入寒山寺後,雨就沒停過。
雨聲嘩啦嘩啦,快門稀哩呼嚕;寒山寺的記憶,跟著雨絲一起迷濛!
豎起耳朵,一邊聽導遊說故事,一邊按門,
在雨聲和各種腔調的鄉音交錯間,我也顯得手足無措,記憶只得在記錄有限的照片中拼湊嚕!
這座重建的仿唐樓閣式「普明寶塔」,樓高5層,
雖採用先進的鋼筋混凝土建構,但建築精致,造型優雅,為楓橋景區的地標。
寶塔四面各有一門,遊客可由此進入登樓參觀。
【法堂】
法堂是塔院的主殿,是名師高僧宣經論法的地方。
於前埕有小橋流水,看倌可別以為這也是江南風情畫哦,其中寓意深遠著呢!
進入法堂前的橋梁,預示「有心者跨越“鴻橋”破除障礙,才能得道入法」。
【蘇州‧聽雨。。寒山寺。。。】
雨不停,有圖為證。
【埤廊】
寒山寺內,有兩處碑廊,一處在鐘樓對面,陳列著宋、明以來歷代明人墨跡碑刻。
【埤廊】
另一處就在普明塔院內,就是 樂 現在的位置。
由趙樸初題額的『寒山寺埤廊』,嵌有七多方石刻詩文,融古匯今,十分壯觀。
可惜,導遊邊說邊走,根本不給觀賞時間;一個快門,我們又墊後了!
登高真能望遠?
上了塔樓,眼目所及盡是寺院建築!
寒山寺之大,看倌們就不難想像了~
依舊是青瓦灰牆,依舊是蘇州最獨特統一的色彩,黑與白。
在灰濛的天空下,彷彿罩著一層紗,
當水氣漫過屋頂,耳根雖不清靜(遊客好多呀),景致卻仍頗有幾分靈氣~
雨天遊寒山寺,快門很難過癮。
留影紀念,要想沒有路人甲乙,還只能碰運氣,還好我倆有默契^^
到寒山寺來,未聞鐘聲響,先聽得落雨聲;在倉忙的腳步中,我哭笑不得!
閒在雨中,我怎麼能夠!
於是,苦中作樂,成了苦行僧;拾起一葉楓,雨中 樂 瘋了(哈)
別笑我傻,別說我瘋,出遊第一天就雨不停,不耍寶解悶,快門是會憂鬱的(挑眉)。
在火氣大的中國,吵架、打架好像也很平常?!
剛剛的雨傘武打記才落幕,這會兒在鐘塔下的迴廊又再上演一齣大陸導遊和大陸遊客吵嘴的橋段!
倆人吵翻天,顧不得祖國形象,也顧不得自己的身分,就在我困惑這架該如何收場時,導遊竟將遊客驅離,並要同行的人別理他(傻眼)!
唉~有什麼話不能好好說?不就是雨天人多諸多不便嘛!
沒能離開風暴現場,在場的人只能裝聾,故作輕鬆、談笑風生。
【聽鐘樓】
有多少人來此是為聽這鐘聲響?
上樓敲鐘一次5塊錢,不知是否和雨天有關,今天都沒聽見敲鐘聲!
【連接楓橋景區的江村橋】
寒山寺前有兩座石橋,一是楓橋,一是冰村橋;兩橋南北相對,距離不遠。
當年,張繼的「江楓漁火對愁眠」指的就是這裡。可惜詩人以「楓橋」為題,「江村橋」就這樣被冷落了千年。
路過江村橋,用鏡頭走馬看花,我心中不免也有些遺憾;
不過,現在再回頭想想,旅行不就是這樣嗎?
在陌生中找熟悉,在逆境中邂逅歡喜…美麗與哀愁都是人生的縮影。